今年是王一超老师执教的第十年,她常常调侃“教学工作是一个‘无底洞’,在其中的投入无论如何都不会嫌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她用一摞摞讲义、一场场辩论,一次次深夜答疑,践行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在下一个十年,下下个十年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无法预测,但我期待自己不论在怎样的变化中都能够坚守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初心,在教学工作中继续守正创新。”
每个星期四的夜晚,当校园渐渐安静下来,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的那间会议室,总是灯火通明。这束光,吸引着一群年轻的哲学爱好者——王海锋老师指导的“美道慎行”学术共同体的本硕博学生们。无论线上线下,这里都是他们每周心之所向的时刻。从2019年9月至今,这场名为“大美哲学”的读书会,已悄然走过了92期。
6篇SSCI期刊论文,150小时志愿服务,两项国家级竞赛大奖……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
同事们说,“她总保持着‘冲’的姿态、‘拼’的常态、‘燃’的状态,把平凡事做成了标杆。”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记录时代变迁的刻度,更是青年一代表达自我、叩击人心的力量。而这,正是师者以影像为舟,载着学子驶向更广阔天地的意义所在。”
我始终相信,真知灼见在书斋之外,在广袤的大地上,在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中!带着这份“实践出真知”的朴素信念,我渴望将所思所学化作一点微光。